让观众动手拼出“镇馆之宝”、制作动漫进行考古科普……一个个灵动的创意让以往面孔严肃的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变身观众的知心伙伴,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着近年来各级博物馆引进新的文化理念,运用高科技等手段创新博物馆传播方式的丰硕成果。
拼出“镇馆之宝”、上手修复文物……浙江省博物馆至今已免费开放13年,今年又启动首届“观众节”。“博物馆免票不是一免了之。馆舍就在西湖边上,怎么也得让满眼美景的游客进来坐坐。”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
“原来拓片是这样做的,真是精细。”广西游客李盛锦在志愿者指导下亲手做了一张青龙瓦当拓片。18日,印有国宝级文物照片和简介的展板和瓦当拓片制作“教室”出现在西安街头,人们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了解历史。
2012年以来,陕西历博的“流动博物馆”已举办30多场,历博人奔波4000多公里为山区等送去文博历史知识。
广州街头,一只来自汉朝的熊,撞上一个小朋友后失忆。小朋友带着这只“长乐熊”一路走过9家博物馆,最终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找到了它的“家”——一部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完成的动漫作品,近日在广州电视台播放。该馆宣教处主任王维一说,观众使用文创产品,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
世界有多大?历史有多“美”?首都博物馆18日举办的凝结有我国考古成果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下图)给出答案。展览是从1995年—2016年的历年十大考古发现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谓“美中选美”。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市民揣着自家宝贝在馆门前排起了长队,户外30摄氏度的高温难当参与群众的热情。
“这本经书应是清咸丰年间的,但从字形上看是印制而不是手抄本,不过也是上百年的老东西,值得好好收藏。”现场鉴宝专家、三峡博物馆退休学者胡昌健对市民曾庆良说。
来自广西的李玉馨以前从未见过岩画,但来到宁夏博物馆后,不仅亲眼看到了这种数万年前人类祖先雕刻在岩石上的艺术,还可以把“岩画”带回家,令她惊喜不已。
“博物馆原本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地方,现在跟游客的这种互动,使我们感到特别亲切。”李玉馨说。
徜徉在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观众通过陈列的藏医药历史碎片,透视青藏高原遥远的文明之光。
展厅模拟高原雪山、湖泊、河流、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陈列有野牦牛、雪豹、藏原羚、金雕、藏马鸡、旱獭等在青藏高原生活的动物标本,生动地向观众展现了青藏高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自2011年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已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经济、文化的一扇窗,目前常设展览参观人次已达50万。
三次海昏侯展览的主要策展人、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叶蓉回忆说,第一次临时展览时因很多考古研究还没有开始,人们看展览只能过“眼瘾”,很多观众留言“故事不够多”,这让叶蓉很受触动。
为不再有这种遗憾,博物馆公众微信号开设了“策展人带你品海展”等系列专栏,由于传播方式的改革,粉丝人数从原几百人上升到6万多人。选什么文物来讲故事呢?叶蓉认为,有趣、科学、引导是三大要素。
“我们推出的文物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纵横对比的,如通过雁鱼青铜釭灯,你能够了解汉代人的照明习惯等。”叶蓉说。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熟悉的旋律出现在一段黑白电影画面之中,影片《风云儿女》的主人公、青年诗人辛白华等人物蜡像、仿制摄影车等再现了影片的拍摄场景。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老式唱片,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这部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走向抗日前线的电影拍摄于上海市荆州路405号。如今,这里成了国歌展示馆。
“越来越多的智慧博物馆建成,它们从收藏研究为重点逐步转向以对外交流和公众服务为核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