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讓我們傾听他們的故事_金羊網新聞

2023-04-24 17:11:59

汽車還在向前行駛。風景這邊獨好。

勞動托起中國夢!可愛的勞動者們愛崗敬業、勤奮工作,銳意進取、勇于創造,不斷譜寫著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黨建》雜志、黨建網記者兵分十路,走近基層一線的普通勞動者、。今天推出《勞動節,讓我們傾听他們的故事》,介紹3位勞動者的事跡,向他們以及廣大勞動者致敬!

四月的北京,春暖花開。4月18日早上7:30,記者在北京市盲人學校見到了李鶯燕。李鶯燕是小學二年級的班主任,也是一名語文老師。無論第一節有沒有課,她一般都會早早地到教室去看看。從1995年畢業至今,李鶯燕在這里工作了22年。這22年里,她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慢慢地愛上這個職業。李鶯燕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要你撒下關愛,足夠耐心,一定會听到花開的聲音。

對于盲童來說,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經歷一次艱難的適應。孩子們剛入學時,不敢說話也不敢邁腳。李鶯燕拉著孩子們的手,一遍又一遍帶他們觸摸,給他們講解,從教室到廁所,從操場到飯堂,幫他們熟悉環境。一天下來,她的嗓子常常腫痛得說不出話來。慢慢地,孩子們開始放下內心的小心翼翼和戒備不安,融入了校園生活。

9:40上完兩節課,到了課間做操時間。孩子們熟練地找到自己的櫃子,拿出跳繩裝在口袋里,排好隊。班里一共10名學生,其中6名全盲,4名是低視力,視力在0.04以下。下樓時,孩子們靠右摸著扶手,一個拉一個往前走。“小心台階”、“繩子掉出來了”,從教室到操場,這一段並不長的路程,走在最後的李鶯燕時不時提醒著。來到操場,李鶯燕讓同學們練習跳繩,這是這個學期剛剛學的項目。記者看到,有的孩子能連續跳一二十個,而有的孩子一個也跳不過去。李鶯燕站在一旁講解著要領,並溫和地鼓勵他們︰“沒關系,慢慢來。”

由于身體的缺陷,這些孩子比一般孩子要敏感、自卑和孤獨。高子航是一名低視力的孩子,剛入學時不愛說話,經常哭鼻子。李鶯燕交給他任務,讓他去幫助全盲的孩子。子航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漸漸變得開朗起來。今天跳完繩,子航主動把大家的跳繩一條一條纏好收起。

班主任的工作繁多,責任重大,李鶯燕一干就是22年。她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對待學生耐心細致,樹立起良好的師風師德。2008年獲得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獎,。

春天,她帶著孩子們撫摸嫩芽;夏天,她帶孩子們去頤和園遠足;秋天,和孩子們赤手挖白薯、撿樹葉;冬天,和孩子們堆雪人。李鶯燕如同一縷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為他們打開了感知世界的大門。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說︰“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一粒種子,落在泥土,用愛守護,靜听花開。

2017年4月16日凌晨3點40分,記者如約來到北京地鐵1號線古城車輛段的員工宿舍。不一會兒,地鐵司機阮衛方精神抖擻地走出宿舍。昏黃的路燈下,阮師傅領著記者一行前往車場。這樣的早班,無論節假日,每隔3天就有一次。54歲的阮師傅笑著說︰“早班當然得起得早,沒什麼大不了的。”

車場如一幢巨大的倉庫,里面並排停放著四十多輛列車。燈光亮起,早班車的工作人員準備發車。出車前最重要的一項準備工作就是對列車進行安全檢查,記者跟隨手提電筒的阮衛方,從車頭繞到車尾,他不時彎下身子,仔細查看著列車外部的各種設施。查看完畢進入駕駛室,阮衛方依次檢查司機台、電台等是否啟動正常。每扇門的開閉他至少要嘗試3次,才算安全過關。

地鐵1號線從隻果園到四惠東共23站全程31.3公里,日客流量都在120萬人次左右,高峰時段發車間隔僅為2分鐘。阮師傅說,跑完一個單程需要56分鐘,一天下來一個司機至少要跑上5趟。這個過程中,司機的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松懈。為了保證列車的正常發出,司機們吃飯、上廁所不僅要錯開,時間上也有嚴格的控制。當被問及工作的辛苦,阮衛方提的最多的是“責任”二字。“既然選擇了,就要有擔當。”阮衛方這句簡簡單單的回應,代表了許許多多地鐵人的心聲,正是他們的默默付出換來了每天上百萬乘客的安全出行和一個城市的正常運轉。

如今,北京地鐵大部分列車都已實現自動化操作,但這更要求地鐵司機隨時關注列車狀態、時刻警惕軌道異常。每到一站,阮衛方都會跨出駕駛室,做一套“手指眼看嘴呼喚”的規定動作,確認車門關閉情況。在行駛過程中,如前方是綠燈,他就會拿起對講機報出“綠燈”口令,然後伸出手進行指認。阮衛方說︰“其實對講機那邊並沒有人。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提醒自己隨時保持清醒、警覺、確認的狀態,不誤判信號,不發生錯誤操作。”一趟下來,這套動作要做上百次。

從學徒到老司機,阮衛方與地鐵結緣已有34個春秋,他駕駛過的列車涵蓋了北京地鐵至今使用過的全部車型。北京地鐵也從1987年的兩條線,發展到今天擁有19條運營線路,總長574公里,日均客流量達1000多萬人次的軌道交通系統。作為這個交通動脈上的“掌舵者”,許許多多像阮衛方一樣的地鐵司機,用他們堅忍的意志、精湛的技能、高度的責任,守護著這個繁華都市最繁忙的交通系統。

王雷︰為了新能源客車的新夢想

4月20日上午,我們來到北京市昌平區北京汽車集團福田歐輝公司感受新能源客車。

公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雷帶我們參觀了他們參與設計的6米、8米、12米、18米等多個型號新能源大客車。

他指著一輛6米客車說,“充滿電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左右,可滿足公交一天的續駛里程”。

隨後,我們走進一輛18米雙源無軌客車。車內設計較人性化,可以裝載200人。

開門。啟動。大客車平穩向前行駛,靜靜的沒有噪音,也沒有汽油的味道。

王雷感慨,小時候要走很遠的路去宜昌三峽邊的學校讀書。累了,就幻想能坐上帶汽油味的汽車。他沒有想到,自己2008年12月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福田公司研發新能源客車。

“看前面的汽油車,排出的尾氣是污染物。但我們氫能源汽車,燃燒後滴出的是水,這些水是可以喝的。”王雷對此很自豪。

曾經,福田歐輝開發三輛氫燃料電池汽車首次進入北京奧運會,但隨後的幾年發展遇到困境。“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努力提升它的技術水平。2016年4月,我們簽了一個100輛的訂單,這也是全球首個燃料電池的批量訂單。”

“為縮短與西方的技術差距,王雷帶領團隊一直在沖刺、在擔當!”王雷的同事說。

攻關,攻關!在客車的電機、電控和電池等系統攻關最難的關頭,王雷坐在電腦桌前,不停地扯頭發,梳理突破核心技術的思路。為了調試,他在貴陽高溫天氣中連續采集三四十個小時的客車運行數據。

精致,精致!他像繡花一樣精心設計。他們把車上多個零部件合成,叫“三合一”,之後又發展到了“五合一”、“六合一”。當年推出“三合一”的時候,一年可節約2000萬元成本。

汽車進入轉彎路段。“彎道超車,讓我們實現一次次突破。”王雷說。當他在西班牙的車流中遠遠看見“高大上”的福田歐輝客車時,那一刻,他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從2012年開始,他們的混合動力車在同行中率先進入了西班牙、埃及、巴西、印度等國家和台灣地區。下一步,他們還將開發智能駕駛汽車。目前,第一輛無人駕駛的客車樣車已完成。

“中國新能源車就市場容量來說,處于全球第一,中國的技術水平將來也會達到全球第一,我們對此充滿了信心!”

汽車還在向前行駛。風景這邊獨好。

“下一站,地點叫‘中國夢’!”王雷一句話,把大家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