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坛棚改区内启动拆违 商业也将逐步关停-北京搜狐焦点

2023-04-24 17:11:59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这件事之后,李大爷就认定,这片自己熟悉的老城区“该退休了”。

望坛,因“望得天坛”得名。这片地区的房子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年代,因年代久远,安全隐患突出。

5月10日,是望坛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奖励期的最后一天。截至当天16点,已有5095户签约,超望坛居民总户数的90%。

近期,望坛棚改区内已启动拆违工作,下一步将对无证无照、非法经营进行联合执法,棚改区的商业也将逐步关停。

“您好,请问琉璃井北里怎么走?”居委会志愿者带着摄影师在望坛棚户区内穿行,他们要为即将搬迁的老住户拍全家福。

“您来啦!”老住户张宏祥看到背着相机的摄影师,立马挥手招呼。屋里,大家已经开始张罗着怎么拍,在哪拍。“男的坐前面,女的站后面”“让二哥坐中间”“这都还没齐,齐了装不下”……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一番张罗之后,一家六口人面对镜头,“咔嚓”,他们与这间居住了60多年的老房子定格在相片中。

“再去院子里拍张吧!”不知谁提议,大伙儿响应。出了门,队伍逐渐壮大,这次的全家福已经不止一家人,附近的街坊邻居都来了。

在宽不过两米的小巷里,街坊们站成两排面对镜头。他们中,有人生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望坛人”,有人30多年前嫁到这里,还有人上世纪50年代搬来这里。几十年的相处让他们成了一家人。

拍完后,张哲明的爱人有些不舍:“都走啦,这么快,吃完再走吧?晚上我们家做东!”大伙儿都乐了,“等我们搬进新房,再聚!”

初夏,琉璃井南里,微风拂过,一人抱不过来的大槐树摇动着枝丫,槐花散落在两旁的老屋上。

“这些树,当时发给我们的时候只有碗口大小。”一位老人回忆道,“我是1952年搬来的,那年我8岁。”说起往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院子有六户人家,于是给我们这个院里发了六棵树苗。”

喜欢下棋的街坊都知道桃杨路的一家副食店。它是望坛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国营商店。每天下午,老住户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坐在门前的棋桌上杀两盘。

下棋之余,李大伯指了指门口那条路,“当年这里的繁华你没法想象,很多解放大卡车从这往西开,很多住户当年还是孩子,都在这一片玩耍。”李大伯感慨,“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在这里消遣时光”。

副食店现在的老板姓王,她回忆说,当年她20多岁,上班第一个月工资17.08元。因为是这条街上唯一的商店,常常17个售货员都忙不过来。后来因为修铁路,向北的公路不通了,但桃杨路还是老样子。

现在,这家老店的一半面积已经停业,搬迁后,王老板打算退休带孙子去。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曾经的小女孩已过花甲。坐在树荫里的她,久久不愿掸去头上的槐花,“我们这到夏天最好了,都在这吃饭,弄碗面条、一根黄瓜,一蹲!再沏壶茶,今年这样的场景就没有啦。”

“其实,我们并不是怀念这十几平方的老屋子,我们怀念的是老街坊,大家一起生活的那些点点滴滴。”在这住了近60年的老住户张阿姨,道出了大多数即将搬迁居民的心声。

“这里曾经不这样,两排房中间可以开解放牌大卡车。”家住琉璃井南路附近的刘阿姨说,“看看现在,连搬家的小面包车都进不来。”

如今,望坛的不少小巷都不具备通车条件,有些甚至连三轮车都没法进出。每到傍晚或周末,进出车辆总堵得水泄不通,很多住户干脆把车停到天坛、景泰附近,再走回家。

据居民回忆,刘阿姨口中的变化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不少人家里添了下一代,加盖房屋的现象频出,发展到现在已过于“臃肿”。

坐在桃杨路乘凉的李大爷说,他非常留念这里,但几年前深夜的一场火灾让他感触颇多。那天晚上他在家休息时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着火了”,他赶紧跑出去,发现巷子里滚动着黑烟。周围住户赶忙报警,但救火车赶到时“却被硬生生堵在巷子外”。本来就不宽的巷子,堆满了杂物,停靠着私家车和三轮车,拥堵不堪。

这件事之后,李大爷就认定,这片自己熟悉的老城区“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