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网络综艺的供需失衡?-辽阳新闻网-东北新闻网

2023-04-24 17:12:01

   近两年,国内网络自制综艺市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各大视频网站密集推出一大批自制综艺节目,看网综开始在国民娱乐时间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在急剧扩容的状态下,网络自制综艺产业正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网络自制综艺市场需要应对产能过剩的风险。据《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统计,自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主要视频网站共有2959部综艺节目上线、总计155907期、节目时长近6万小时,“网综”领域早已是一片拥堵。另一方面,网络自制综艺市场出现供需错位的情况。供给体系与市场需求无法匹配,劣质低端节目泛滥,优质高端产品匮乏,导致“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资源严重浪费。这两个方面制造的弊端在2016年下半年显现,成为制约网络自制综艺市场发展的巨大障碍。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摒弃这种粗放式外延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矫正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以更具品质感和创新性的姿态在网络文艺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

    网络自制综艺应成为网络视听内容的“题材试验田”。相比传统电视综艺,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内容视野上可谓突破不小,一批立足垂直领域、瞄准特定题材的综艺节目脱颖而出,诸如辩论、健身、美食、育儿、星座、朗读等很多电视综艺鲜有涉及的话题都被加以改造,成为《奇葩说》《香蕉打卡》等好看的综艺节目。这些缤纷的“异类文本”摆脱了传统电视综艺“明星+游戏”的一元叙事,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口,成为网络自制综艺的一大亮点。以用户为中心对传播内容进行细分和整合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分众化”必然是网络视听内容的发展方向。现阶段,网络自制综艺已基本解决了分众题材“有没有”和“有多少”的问题,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好不好”和“有多好”。也就是说,网络自制综艺需要对特定题材精耕细作,在既有IP资源上优化改进、推陈出新,打造专业化、体系化、品牌化的产品线,更好地服务特定受众群体。

    网络自制综艺应成为网络文艺领域的“人才孵化器”。正如媒介专家喻国明所观察到的,对个体的“激活”是互联网对社会的最大改变。网络自制综艺同样承担着“激活个体”的作用。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和包容,一批“知名ID”纷纷跃出平面,通过网络综艺的渠道亮相发声;不少“素人”的才华、风格、个性也被充分挖掘、展示,成为“网红”。另一方面,由媒介特性所带来的体制机制优势,赋予了网络自制综艺创作团队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以人为本”的创新创造正在成为驱动网络自制综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无论台前还是幕后,宽松的环境激发出从业者的活力,同时吸引了更多专业人才的加盟。2016年,大量优秀的综艺制作团队和一线的主持人、明星纷纷进军网络,从传统电视综艺流向网络综艺。这批“正规军”的加盟带来了专业的综艺制作理念、流程和工艺,也带动和培育出更多的网综创制人才,为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品质提升提供保障。

    网络自制综艺应成为互联网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网络自制综艺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在短时间内被多数网络用户所青睐,尤其受到青少年用户追捧,这意味着网络自制综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承担与其点击率和影响力相对应的社会责任。现阶段,一批优质的网络自制综艺已然成为用户群体慎思明辨、激浊扬清、集思广益的公共话语空间。例如新近上线的《奇葩大会》,为包括女团成员、美国脱口秀翻译者、争议“网红”等在内的“先锋青年”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呈现的平台,一批具有标本意义的鲜活个体构成了当前社会生态的横切面,勾勒出社会的真实样貌。不仅如此,相对于网络电影、网络剧等形态的封闭和滞后,网络自制综艺更有条件体现互联网的互动性与即时性,允许用户直接地参与到节目进程当中。网络用户在这里表达、交往、讨论、批判、监督、治理、改变,不同个体的话语方式、审美旨趣、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在这里自由流动、激发碰撞,在主持人和嘉宾的引导之下形成一种正能量,引领网民对公共问题形成正确认识。

    在多个方面的叠加作用下,网络自制综艺能在协调多方意见、动员社会资源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它不仅仅作为一种“注意力资源”,更是“表达力”的载体。从这个层面讲,网络自制综艺有希望超越艺术作品或文化产品本身,成为互联网社会乃至整个当代社会的“大众能量场”。当然,这一新型场域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健全的法制、明确的规则、规范的管理等其他要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2017年伊始,网络自制综艺的平台方和制作方开始有意识地以“减量增质”为核心进行去产能、去存量、提效率、补短板的新一轮调整。网络自制综艺市场的良性发展,应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致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大众正能量的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