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曼莉(青年作家,亦习书法,作品曾在德国参加世界书法与现代书写大展。)
北京一冬无雪,过了新年,又过了春节,突然洋洋洒洒飘起大雪来。我掷了毛笔,关了电脑,约人饮茶作乐。因我是“字里行间”书店的驻店作家,便约了到书店玩一把。龚琳娜是歌唱家,唱过很多古诗词,尤爱屈原与李清照。顾卫英刚主演了昆曲新剧李清照,无巧不成书,我正抄李清照的诗词,小楷错落,拿出来大家赏玩。三下合一,去聊李清照吧。
书店很小,来的人却多,聊着唱着。北大的朋友说,这是艺术教育课堂呀,请你们去百年讲堂报告厅演一出吧。因琳娜去希腊,又请了南云演奏古琴,北大邵燕君老师评点。台上四个女人四张桌。昆曲有戏桌,古琴有琴桌,我有一张书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张桌。桌子是实用的,也映照我们的时空。于是,我写下这篇桌上之境,作为主讲,分成四篇:寄情、格物、当下与花开。
一本《说文解字》,是不可少的。有些新词,里面没有,只好借助网络。比如空间与时间。说世界原是混沌,本无时空。宇宙大爆炸后,物与物的位置差异的度量被称为“空间”;位置变化的度量,则称为“时间”。
人的一生,都在这两种度量中了。
“境”的本义指边疆,也可指一个场。时空营造的境,可以是具体之境,比如现实世界;也可是抽象之境,比如精神世界;或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交叉关联中,还有第三个境。
“桌”的本义从木卓声。卓声之卓,指高而直立。汉字是很奇妙的,这既可以理解为桌子是高而直立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使用桌子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追到字之本义,仿佛就理解了它所对应的世界之意义。又比如寄情这个词。“寄”在《说文》里以“托”为解释。托字右边是“乇”,指嫩草稚苗遍地而起;加上“手”,就是指用手掌承受物体。所谓寄情,就是将情放在手上,手托着情,然后一切自然生长出来。
我又去查“情”。性情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内容。性指天性,情则有七个方面。《礼记》中说,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情包含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心理反应,其中有感情,亦有情怀。北齐刘昼说:“托性于山林,寄情于物外,非有求于人也。”
当人把情寄于手,一切自然生长之时,就可以超越物质世界。
谈琴的人,手与琴交会,以音乐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感受,然而,音乐本身,又是另一重艺术世界。戏曲表演有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手排在第一位。我是作家,除了写小说,还爱写写字。这两件事,都是借物质进入一种非物质状态。小说反映包罗万象的物质世界,然而,它是纯精神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非现实存在。
人大约是最无法满足的生物。人受时空所限,所以一切文化与艺术、科技与医术,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突破时空局限。如果身体达不到,可以用心达到,还可借文艺作品具体呈现。
说到具体呈现,就要谈格物致知。我小时候被逼着写字。这件事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我的人格、性格受到了什么影响?我常以自己为标本,试图从心理学、从人性、从现实好处进行层层解剖。大抵幸福容易忘记,吃过的苦,却怎么忘也忘不掉。
“格”字本义指树上又高又长的枝条。“物”,指万物。我们好像可以用一根又高又长的枝条,去够到任何东西。
从4岁到18岁,天天被逼着练了14年字。偶尔也怀疑,我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不然,怎么能如此狠心剥夺我的快乐。最后父母也放弃了。等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作小说,忽然发现,书法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我坐得住。这是训练出来的。因为从小听着窗外小朋友们欢声笑语,自己只能坐着写字。就算心不静,我也能坐得住。第二,我特别有耐心。写长篇小说需要长年保持一种创作状态。生活总是麻烦的,又很琐碎。长时间慢慢去做一件事,慢慢等待它的结果,需要一种无望中的希望。
我肯定不是一个聪明孩子,不然,当年一起练书法的师兄们,有的当了专业书法家,甚至拿了国家奖,我却还在这里慢慢琢磨。我的体力也不好,别人一天练8小时玩儿一样,我练8小时,就要感冒发烧。但,比起我刚刚拿笔的时候,我不知道进步了多少。我的聪明不如人,我的体力不如人,我唯有慢慢坚持。别人一年就能成的事,我可以花十年。别人十年能成的事,我可以学习一辈子。
写长篇小说,会遇到各种困难,大约因为我有从小的书法训练,我总是能坚持下去,哪怕一个开头,开上五年十年,我也认为,我真的可以写下去,把它完成。
一个笨笨的、没有体力去拼搏的人,可以拥有恒心。小说与书法一样,都是以我手写我心。其实,谈起人生时空,时空造境,大约都是这个意思吧。
在小说与书法上,我理解的格物,是凭借一种语言,致知是造境。
小说有小说语言,书法有书法语言。在小说语言上,有两句诗是引我入门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中的两句,十分简单,没有复杂与晦涩的词语。但它不仅营造了画面、色彩、声音和动作,还将这些整体营造一个境,让读者立即身临其境,进入一种精神状态。
在书法上,我爱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感”字,左边一笔竖勾,是在空中取势,意在笔先;等笔到达纸上时,竖勾的“脑袋”部分是由落笔速度形成的效果;落笔之后紧接停顿,然后笔势走向已经改变,如人坠悬崖,朝下方直坠而去;等这一笔大体完成,人落到悬崖深处,笔再运转,如人跃起反踢云端,踢出一个有力的勾。这一笔之中,运笔方向改变了四次,有落、停、坠、踢四次力量变化。而“感”字结体,左边紧密,右边留白,正是书法与绘画中常用的密不透风与疏可跑马的代表。
我也大爱钟繇的书法作品。我爱其古朴天真。钟繇用笔一样变化非凡,兼隶与楷,结体多变,极其自由。我觉得他的字不追美,不求他人赞赏,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由,似乎与自然与动物更为相合。历代书家将钟繇的字封为神品,王羲之的字封为逸品,各有说法。我也觉得虎豹穿行于山林,奔跑于大地,是人学不来的美。
“桌上之境”演出那天,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说当下。当下的内容,还是我从百度百科上复制下来的——“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钟60个刹那,一刹那有60个当下,1秒钟有3600个当下,把时间切到很小很小的单位,当下就是永恒。
佛经里有它的时间词语,比如“那由它”,就是数不清多长时间。它的长度与短度,都是常人寻常时从未想过,即使想,可能也想不清楚的。
很多事,放在一个特别长的长度里想,或者放在一个特别短的短度里想,它就会生出另外的意思,就能更加清晰,也直抵虚空。
如果人能把当下当成永恒来过,人生会是什么模样?或者把“那由它”都当成当下来过,又会是什么模样?又或者,当下与“那由它”,其实是一个模样,只是长度与短度不同。
我自问有一点恒心,但也仅仅限于写小说时。就这点恒心,还要父母逼迫训练了14年书法,又借助于自己对写作的热爱,才有了一点点感受。没有办法,谁叫我生性笨拙呢。可能,我写下这些,读者会觉得,这个女人好笨呐,这么简单的道理她不明白吗,还要长篇大论的在这里说。
我觉得女人特别脚踏实地。因为古代的封建文化是压制女人的,女人要承受,而不是自强。我的家庭文化很尊重女性,希望女性自强,但仍然不喜欢女人出风头。沉稳是他们长期训练下,强加在我身上的一个性格。我的本性,大概就是看见太阳出来就高呼一声:太阳出来了!明白一件事,就恨不能大声说:我明白了啊!
如果我父母在,可能他们会说:喂,你叫什么?你跳什么?快来坐好,要有点女人样。
女人到底要什么模样?这是桌上之境说到的第四个话题。我有一个总结:不依赖、可信赖,不多事、很多情。不要依赖他人,却可被他人信赖。不多事,却对人与事持有一份深情。格物致知,在当下与“那由它”的时间长度里,寻找、营造、拓展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