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群先留个人信息,必须完成50个游戏任务,最后一个任务是跳楼,拿走你的生命……日前,多家媒体报道称,一种代号“蓝鲸”(Blue Whale)的死亡游戏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平台上。
连日来,,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而在官方呼吁的背后,有一批自发组成的“反蓝鲸”群体正在网上浮现,他们为何集结成群?又用怎样的方式反对死亡游戏?面对网络暴力,他们的态度是什么?中新网记者进行了调查。
5月17日下午,这样一则消息从一个已经超过200人的QQ群里弹出,“反蓝4.20”是这个群的代号,其中一名群成员称,发现了一个疑似蓝鲸游戏群,因此想召唤出其他成员,展开“捕鲸行动”。
5月初,有媒体曝出,一种代号“蓝鲸”(Blue Whale)的死亡游戏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平台上,这款游戏发源于俄罗斯,据悉共有50个游戏任务,终极目标是唆使参与者“跳楼”。
连日来,相关信息在网上持续发酵,和“反蓝4.20”类似的反蓝鲸群体也陆续集结在网上,他们自发组建起“审核部”“情报部”“行动部”,通过在疑似蓝鲸游戏群里卧底的方式,私下开导其他准备进行死亡游戏的成员,以此帮助他们退群。
不便透露具体年龄的网民南希,曾经是蓝鲸游戏群里的一员,她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本来群主让她在胳膊上用刀片刻出一只鲸鱼的图案,但伤痕最后被她的妈妈发现了。
南希回忆称,当妈妈得知是她自己拿刀刻伤的时候,哭出了声,她说,“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却已经进入了游戏阶段,管理员告诉我必须玩下去,并威胁我说,知道我家的地址,要让我的家人付出代价。”
和南希有同样遭遇的人不在少数。据媒体报道,一些打着死亡游戏旗号的QQ群,要求入群者提供个人信息,比如,女性需要发送手持身份证拍摄的裸照,男性则要发送家庭地址,并不断威胁称,中途退出就会公布照片或追到家里,等等。
加入到反蓝鲸群体后,南希寄望于把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变成积极向上的人,她坦言,“毕竟我也是青少年,我也算是误入过这个游戏的人,所以更容易用自己的经历去开导他们。”
中新网记者从部分反蓝鲸QQ群资料中注意到,这些群的成员分布中,“00后”往往占据一定比例,而他们所对抗的死亡游戏,正是瞄准包括这个年龄段在内的青少年。
“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走在边缘的同龄人,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成长中经历了什么,所以没有理由去评价,但我们可以去开导,去抨击那些诱导别人放弃生命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某反蓝鲸群的一名管理员说。
官方的“捕鲸行动”也正在进行中。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
其中,,近日,,该市有网民组织“蓝鲸自杀游戏”QQ群,该群组有群成员500人,群组聊天内容煽动群成员进行各种各样自残任务,直至自杀。
通报称,5月12日凌晨,该QQ群组织者徐某某被带回麻章派出所开展调查,徐某某因触犯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之三宣扬极端主义罪被刑事拘留。
另有媒体5月17日报道,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针对蓝鲸游戏对青少年存在的不良诱导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游戏预警处置工作,截止目前共清理涉“蓝鲸”游戏相关内容1300余条。
此外,四川、江苏、安徽等地都出现了个别青少年参与死亡游戏的事件,相关嫌疑人已被控制,沉迷游戏的青少年也接受了批评教育和心理疏导。
有评论认为,多数人可能一开始以玩游戏的心态误入,不排除被管理员“洗脑”进而精神控制后,部分人最终走向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
拥有多年婚姻咨询师和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经历的杨素芳,目前是一名资深法律顾问,她对中新网记者说,“成年人的心理定力都远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强大,更何况青少年的心智还不成熟。”
杨素芳分析称,青少年处在成长期,一旦他们感觉家长与学校不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就会鲜少与父母、老师交流,这时隐秘的网络空间就成为他们发泄的渠道。
她表示,“青少年一旦被这样的死亡游戏吸引,因为心智不成熟导致恐惧加剧,在片面认知和从众心理的驱动下,最后就有可能被动或者主动产生自杀倾向。”
针对网络上同时出现的年轻化的“反蓝鲸”群体,杨素芳则表示,心智更为成熟的同龄人在举报、反击死亡游戏,开导和他们同龄的参与者上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但她提醒,“反蓝鲸”也需要注意自身安全。
据媒体报道,蓝鲸死亡游戏的发起人菲利普已于2016年底在俄罗斯被捕,他被指控在过去的三年里,在社交媒体上组织了八个蓝鲸组织,并诱导青年们自杀。
“与其说我们是反蓝鲸,不如说是抵制网络暴力与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某“反蓝鲸”群的群主对中新网记者说。(因受访者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