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经济日报温济聪:丝路精神“花开天下”

2023-04-24 17:12:00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至今,已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门词汇。三年多来,围绕此议题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那么,记者们是如何报道“一带一路”的呢?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看看他们在“一带一路”采访途中有哪些见闻和感悟。今天,请经济日报社记者温济聪讲讲他的采访故事。

    4月中旬的西部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倒计时一个月之际,,探访“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庆、陕西、宁夏、新疆四个省区市如何开花结果。

    刚刚开始进入采访状态的我很好奇:不产一粒咖啡豆的重庆,咖啡生意却做得风生水起,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产业逻辑?原来,凭借着渝新欧铁路等通道的优势,重庆咖啡交易中心将中国云南、东南亚、南亚、非洲等主要咖啡产区与欧洲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笔记本电脑、服装鞋帽、机电设备……渝新欧班列从重庆将这些产品沿着“一带一路”输送到欧洲,再从欧洲带回名牌汽车、牛奶红酒、有色金属等到中国。渝新欧已实现在沿线各个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的集结和分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刚刚给“2017年发展中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研修班”上完理论课,午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系教授何建强,正在苹果园内给30多位来自蒙古、南苏丹、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等国家的学员教授实践课。

    依托“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科技部67期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共培训来自110多个国家的1510名农业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杨凌的农业国际合作正驶入快车道,“走出去”园区建设明显加快。杨凌示范区的科研教育优势正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沿线国家的优质种苗和种植经验,也让这座西北“农科城”始终充满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活力和气度。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还从西域带回了葡萄等当时我们还未曾品尝过的美味水果。而如今,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出的葡萄美酒正从宁夏走向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为“一带一路”打造“紫色名片”。

    截至2016年底,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62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4万亩,成为中国集中连片最大的产区;已建成酒庄86个,正在建设98个,年产葡萄酒约1.2亿瓶,年销售收入50亿元,综合产值达200亿元。

    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眼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贸合作的示范区。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昔日“驼队经过的地方”,目前已有霍尔果斯口岸、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霍尔果斯市“四块招牌”。霍尔果斯正在走向中国向西开放的最前沿。

    “坐了6次飞机、常常白天采访、晚上在路途、夜里在写稿的10天采访”,虽然让我的身体倍感疲惫,但一路走来,我都处在兴奋之中,看到了“一带一路”三年来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交到了不少朋友。寻根溯本,新闻编辑记者的根就在基层。唯有当我们的双脚踏踏实实地站在广袤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我们新闻编辑记者的根才会扎得更深,心会更真,路才会走得更宽、更远。(温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