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余杭的发展路径和经验,都是能够将固有属性优势发挥至极致,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吸聚各类资源要素汇集。直面昆山、余杭这样的标杆地区,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对比标杆,找寻差距,激发内生动力,又要“脚踏实地”,发展绝非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既要“大胆设想”,面对新的机遇窗口期,我们必须高点定位,从严要求,又要“小心求证”,明析过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控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一是强定位。昆山和余杭在每一轮发展浪潮中,都能够精准捕捉新机遇,勇立发展潮头,首先靠的就是强化自身定位,通过软环境、硬环境两方面的打造,打造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随着交通环境的新一轮巨变,我们已身处对接上海的最前沿,也是区域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面对竞争,旧有的比资源、比政策、比补贴已愈发不具可持续性。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必然是比拼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宜居的生态自然环境和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昆山和余杭两地,都是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齐头并进的典范,也是服务型政府打造的先行区。港区将结合砖瓦窑整治、“263”行动计划、化工园区“四个一批”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展沿江非法码头整治、落后产能去除等工作,着手推进港区夹江两岸生态带、城市公园观光带的“两带”打造,塑造港区独具魅力的宜居环境。同时,以“企业围墙外的事,政府包办到位;企业围墙内的事,政府帮办到位”为目标,在全镇上下营造“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浓烈氛围。结合“走帮服”活动,由党政领导带头,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彻底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大力践行靠前服务、主动服务,打造出适合企业创业创新的环境土壤。
二是做产业。不管是昆山的小核酸产业基地、光电产业园,还是余杭的梦想小镇,都是在一定区域内高标规划,严格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落户项目,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地。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做出特色。长江镇(如皋港区)由于前期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早期粗放式、资源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下,更多的是按照“企业意愿为先导”的遍地开花式发展,导致现在的几大园区,特色不鲜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分布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两家业务毫无关联性的企业比邻而座的尴尬局面。导致各园区在经过一段发展,有了一定量的规模后,难以形成相应的规模溢出效应,无法吸聚相关配套项目落户,产业链难以向上、向下延伸。从去年开始,港区进一步明确园区发展以规划为先导,开展通讯电器园区、船舶海工园区、胶黏剂制品产业园区等园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以港区现有产业为基础,招引相关企业项目的落户,进一步打造特色、专业型园区。要进一步发挥已有产业基础优势,做大产业。说到笔记本电脑、光电产业,自然会想到昆山,说到电子商务、云计算,自然就是杭州。两地把地方印迹融入了产业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绝对话语权的产业集聚地。立足实际,港区将进一步明确好现有产业的发展主方向,以现有规模产业为基础,以培育更多骨干企业为主抓手,打造一系列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产业链集群,涌现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单打冠军”。比如港区依托瑞海船舶、森松重工等企业,打造船舶海工配套产业集群。依托现有的德源高科,加快推动金桥油脂、新邦化工等新项目的建设进程,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油脂产业基地。依托宝众宝达氢氧化理、百川磷酸铁锂、东恒碳纳米管和导电浆等项目,打造重要的锂电新材料基地。依托华灿电讯、中伟业通讯,打造国内最大的移动天线设备生产基地。
三是聚人才。发展的真正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人才,高端人才的缺乏,一直是我们发展的痛点短板。客观来说我们在人才集聚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平台数量都偏少,城市的集聚力还不够,尚不能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需求。政府要进一步主动作为,承担起聚集各类创新要素的支撑作用。在强化城市环境集聚力的同时,要敢于试错、容许失败,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真正让有限的资金找准支点和发力点,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要切实把握好在外能人这一关键群体,通过思想的解放、体制机制的创新,把家乡“故土”培育成能够吸引人才回流的发展“沃土”。要加快科创平台、智慧型园区和科技型企业的打造力度,加强同科研院校的合作,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实现更大突破,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逐步实现规模企业科研站点全覆盖。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期,港区责无旁贷、不容有失,必须进一步强化特色,营造环境,聚集人才,做强产业,成为新一轮转型发展的高地,为如皋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